2)第887章 学而篇只是抛砖引玉_孔门学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一位!我自叹弗如!乐伯伯!”

  “做人要有自知之明!好!你曾参能够承认你不如有子,好!说明你有进步的余地、机会!好!”

  有子提及的“先王之道”,是指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,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。

  可见!有子不简单!

  当然!曾参编排《论语》能够把有子的这段话编排进去,也很不简单。最起码说明:曾参也懂这些。或者!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。

 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、政治和社会原则。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!和而不同,求同存异!和是社会安定的根本,礼是制约矛盾激化的方法!

  说完“和”,有子又开始说“信”和“恭”。

  有子曰:“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;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;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”

  “有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?”乐歌问道。

  “有子说:讲信用要符合于义,义是指道义,标准、准则。对于有义的人、事,我们就对他讲信用。讲信用不是对任何人都讲信用的。义是讲信用的根本标准。所以说,只有符合于义的话我们才能去实行;恭敬人、事必须要符合于礼。对于没有礼的人、事,我们不必去恭敬。礼是恭敬的根本标准!我们只有做到这样,才能不被耻辱,才能远离耻辱;我们远离那些不讲“义”、“礼”的人、事。与讲“义”、“礼”的人、事交往,凡事都有标准,为人处事都有标准。这就是标准!”

  “这是有子说的?”

  “这是有子说的!”曾参应道。

  “你和你先生听了,都不高兴吧?当时?呵呵呵!”乐歌笑道。

  曾参又不好意思起来,小声地、惭愧地说道:“是!”

  “那你先生是怎么说的呢?”乐歌追问道。

  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
  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”乐歌继续追问。

  “先生说:君子在饮食上面,不追求饱足、丰盛。在居住上,不追求舒适。但是!在工作上却勤劳敏捷,在说话方面小心谨慎。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的了。”

  “你先生没有具体指责有子啊!”乐歌道。

  “是的!”曾参应道:“先生只是说!君子应该淡泊,不要过于激烈,不要过分表露自己。在工作上要积极好学,在享受上面不要有过分要求。”

  “你先生的意思是:有子的话过于激烈了?”

  曾参点了一下头,算是默认了。

  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

  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

  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,‘如切如磋!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

  子曰:“赐也!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
  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已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

  “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?”乐歌问道。

  曾参翻译道:“子贡说:不因为贫穷看不起自己,从而对别人谄媚。不因为富有而看不起别人,自以为了不起,从此而骄傲自大。怎么样?先生说:这也算可以了。但是!还不如这样的人:虽贫穷却能够快乐地生活,虽富裕却还是个好礼之人。子贡说:《诗》上说,‘要像对待骨、角、象牙、玉石一样,切磋它,琢磨它’,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?”。先生说:赐呀,我可以同你谈论《诗》了。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,能够举一反三,了不起啊!先生说:不怕别人对我不了解,只怕我不了解别人。”。

  “说明你的先生还是很偏爱子贡的!也许?子贡有钱的原因吧!”乐歌叹道。

  其实!有子很有才的,可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他。也许?有子犯了孔子的忌讳吧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jx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