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915章 三年不改父之道_孔门学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断章取义的人,那么!麻烦就大了!”

  “愿闻其详!”

  “你想是不是?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如果这个父亲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呢?难道?他的子女也要不改父之道?如果父的品德不好,他的子女也要不改‘父之道’?是不是?”

  “这个?”曾参争辩道:“这这这?这怎么扯到这个上面来了?”

  “怎么没有扯到这个上面来啊?你先生并没有说父之道是什么道啊?别人还不这么理解?还有!你说孝不分善恶!是不是?恶人也有孝,是不是?你以前跟我争辩的时候,你是这么说的!是不是?还有什么?你也说‘不分善恶’的!你忘记了?”

  “这个?”曾参顿了一下,解读道:“这看文章学习,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啊?这这这?这怎么能断章取义,只解读这么一个句子呢?这上下文不都是在说如何做人么?所以!这里说的父之道,应该指的是正道。”

  “可要是有人偏偏这么来理解呢?人家就说了!我是引用孔子圣人的话的!在一本叫《论语》的书里面!不信?你们去查啊?”

  “这这这?”曾参争辩道:“哪里有这么看书的?这么理解内容的?”

  “好了!你继续往下面读吧!这里暂且跳过!跳过!呵呵呵!”见曾参那个着急地样子,乐歌在心里偷笑着。

  曾参继续往下读: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

  “什么意思?”乐歌问道。

  曾参解读道:“先生说:父母的年纪,要记在心上。为他们的健康而高兴,尽到自己的孝道,为他们的健康长寿而高兴;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,想父母养育之思情,思自己的暮年岁月。”

  “哦?很好!”乐歌应道。

  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”

  “什么意思?”乐歌问道。

  曾参解读道:“先生说:古代人谨言慎行,不轻易允诺,不轻易表态,如果做不到,害怕失信于人。因为!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。”

  “嗯!有些饶口!”

  “是!乐伯伯!”曾参应道。

 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,不轻易允诺,不轻易表态,如果做不到,就会失信于人。再则!失信于人,也有可能说明是自己的能力不够,说到却做不到!

  子曰:“以约失之者鲜矣。”

  “什么意思?”

  曾参解读道:“先生说: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,犯错误的人就少了。”

  “嗯!”乐歌哼道。“可是!要是在乱世,哪里有那么多礼节?还是先想想怎么活下去吧!”

  “是!乐伯伯!”曾参没有敢再争辩。

  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

  “什么意思?”

  曾参道:“先生说:君子说话要谨慎,行动要敏捷。少说话多行动!以实现行动来说明问题!”

  “嗯!好!”

  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

  “什么意思?”

  曾参解读道:“先生说:道德、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被孤立的。道德是人心所向,人们都想用道德来约束别人,这样才会社会和谐。所以!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被孤立的,一定会有人与他相处。”

  “这是在鼓励人?还是在哄傻子相信?”

  “鼓励人!”曾参应道。

  子游曰:“事君数,斯辱矣;朋友数,斯疏矣。”

  “怎么冒出一个子游来了?不是:子曰么?”乐歌问道。

  “咳咳咳!”曾参应道:“我是想来改变一下格局!”

  “说!什么意思?”

  “子游说:事奉君主时间长了、久了,有时候难免会受到君主的指责、侮辱;朋友太多了,难免就会被某些朋友疏远或者疏远了某些朋友。这是不可避免的,不必在意!”

  “什么意思?”

  “鼓励与安慰!”曾参应道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jx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