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971章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_孔门学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犯了错误就可以逃避律法责任!只是举报人、证人不应该是具有父子亲情这一类的人!从人权、人性的角度来讲,一定要别人这样去做,去揭发、举报自己的亲人,那就是在侵犯人权和破坏人类血亲之间的亲情!

  不直接举报,但可以在“东窗事发”后承认事实。也就是说!事情败露了,才可以出来作证。

  只能间接作证,不能直接对质。只有如此!才不会破坏血脉亲情。

  在这里,孔子只是与叶公谈论“直”。孔子认为叶公所提倡的直违背了孝制,不值得提倡。没有别的意思!并不是鼓励父子去犯罪,去相互隐瞒逃避律法责任。

  “继续往下读吧!”乐歌朝着曾参挥舞了一下手臂,说道。

  “乐伯伯?”曾参觉得意外:乐伯伯竟然没有大作文章,没有跟他争辩,没有趁机说他先生孔子的坏话。

  “怎么了?我不说你先生几句,你还心里不舒服?”乐歌道。

  “不不不!乐伯伯!我继续往下读!”

  “嗯!”乐歌看着曾参,点头应道。

  樊迟问仁。子曰: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”

  “什么意思?”乐歌习惯性地问道。

  曾参解读道:“樊迟问怎样才是仁。先生说:平常在家规规矩矩、办事严肃认真、待人忠心诚意。即使到了没有文明的夷狄之地,与他们相处,也不可背弃这些。”

  “你先生的意思是:保持本色不变?”乐歌问。

  “是!乐伯伯!”曾参应道。

  “嗯!继续往下读!”

  “是!乐伯伯!”曾参应道。

  但还是把这一段文字进一步解读了一下:“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,就是:恭、敬、忠三个标准。”

  “嗯!继续往下读!”

  “是!乐伯伯!”曾参应道。

  子贡问曰:“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”子曰:“行已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曰:“敢问其次。”曰:“宗族称孝焉,乡党称弟焉。”曰“敢问其次。”曰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为次矣。”曰:“今之从政者何如?”子曰:“噫!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?”

  “什么意思?具体解读一下?”乐歌问。

  “是!乐伯伯!”

  曾参解读道:“子贡问:怎样才可以叫做士?先生说:自己在做事时有知道什么是耻辱之心,尽量不出错。出使外国各方,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,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士。子贡又问:请问次一等的呢?先生说: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,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。子贡再问:请问再次一等的呢?先生说:说到做到,做事一定坚持到底。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,那是小人啊。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。子贡说:现在的执政者,您看怎么样?先生说:唉!这些器量狭小的人,哪里能算得上呢?”

  “呵呵呵!”乐歌听了,笑了起来。

  曾参解释说:“先生观念中的士,首先是有知耻之心、不辱君命,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。其次是孝敬父母、顺从兄长的人。再次才是‘言必信,行必果’的人。至于现在的当政者,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,根本算不得士。先生培养的学生,就要具有前面两种品德。”

  “嗯!很好!继续往下读!”乐歌点头道。

  “是!乐伯伯!”曾参应道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jxs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